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安徽省 鳳陽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背景



歷史發展
    鳳陽花鼓是歷史淵源的一種文化現象,是隨著歷史沿襲而保留下來的民間文化藝術的綜合體表演形式,因其演出多樣化,又出自帝王之鄉,影響之大之廣,幾百年來己被認可的客觀事實,就其概念內涵,傳播途徑相關的例句手段,及原生態演唱與派生出來的歌曲異同等。
    鳳陽花鼓戲和花鼓燈、雙條鼓,合稱鳳陽三花。又因所唱曲調,多起源於鳳陽北鄉長淮衛的地方民歌,故又名衛調。流行於渦陽、鳳陽、五河、嘉山、靈璧、懷遠、固鎮等十九個縣區。
     明洪武初年,朱元璋在家鄉臨濠(今鳳陽)建都,所屬長淮為一帶的村鎮,流行<鳳陽歌>;由於它臨近淮河,有漕運舟之便,<鳳陽歌>得以廣泛流傳。洪武六年(1373)地方建制為衛(明朝規定軍旅五千六百人為一衛),於是群眾以地為名,<鳳陽歌>為衛調,但在外地仍稱<鳳陽歌>。鳳陽藝人在賣藝行乞過程中,在原有<鳳陽歌>的基礎上創編大量唱曲,表露出他們離鄉背井的淒涼哀婉之情,這些〝黍離〞之音,可以稱之為賣藝行乞者的歌。今傳<鳳陽歌>約有十餘種,但都大同小異,反映出在長期的口頭流傳中。
    隨著鳳陽人賣藝行乞範圍的逐漸擴大,<鳳陽歌>被廣為傳唱,就地域而言,由兩淮遍及全國,由鄉村進入城市,都市民眾也為這種較為新鮮的通俗文藝吸引。可以說,娛樂性是通俗文藝最低速度根本的功效,或自娛或娛人,否則便不可能在市井民間長期地存在下去。淒涼哀怨的<鳳陽歌>如想在城市流行並有所的發展,也必然要迎合其時,其地市民的審美趣味。所以,原本樸素的<鳳陽歌>進入城鎮後,因在內容形式上已不能滿足城市受眾的審美需求,於是花鼓藝人為了取悅本地人之耳,進行了地方性改造,以適應新的環境。開始配之以鑼鼓在四處鄉鎮或於廣場演唱,同時把本地的民歌帶出去,回來的同時也把大量外地的民歌帶回來融進自己演唱的內容中,鳳陽花鼓就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起源發展著,也由於民的傳播和演唱簡便,很快盛行於南北。
表演形式
    清中葉以前,鳳陽一帶都是先玩花鼓燈,然后坐場唱衛調(即唱花鼓戲),故有上班鼓,下班戲之說。清末才分開單獨活動,但每唱衛調之前,必加壓花場。而壓花場全系花鼓燈舞蹈。直到40年代末還是這樣。而鳳陽花鼓戲近百年來,仍然是歌舞形式演唱,沒有專業班社,皆是群眾在空閒時自演自娛。演出活動一般在春節、元宵、端午等季節,或在農村的鄉俗廟會時進行。農閒聚會,碰班演出,農忙回鄉,從事生產。演出時,從不搭棚設點,演出以廟前、賣場、集市等空地為演出場所,一桌一凳,即可開鑼演出,服裝、化妝,也極為的簡單。由於吸收花鼓戲的表演藝術,只以男角和女角(或稱裡角或外角)分行。男角謂之〝鼓架子〞,其演出叫威武、豪放矯健,舞蹈表演的舞步具有獨特的魅力,然而在鼓架子中又分為大鼓架和小鼓架。大鼓架,其力大腳穩,做頂人、疊羅漢等技巧表演;小鼓架乃活潑靈利,以筋斗見長。唱曲與舞蹈的精神部分,由女角演唱來體現,其演出的動作輕捷、細膩、灑脫,演出時手持巾、扇,翩翩起舞,俏麗動人,人稱〝蘭花〞。然而看一個戲班的水平,往往也以蘭花的好壞來評價。花鼓戲的扮相簡單,男角穿件長大褂,頭戴禮帽,面部掛麻制鬍鬚;女角上身穿藍布大襟短褂,下穿百折羅裙,頭扎紅布花球,即可上場。演唱時多是齊唱或一唱一幫腔。演唱地點分為兩種,一種是唱門頭,另一種是坐場。唱門頭指藝人們走街巷沿街乞討,演唱的多是一些短小的民歌,其內容多是一些奉承;坐場多在人群較集中的茶館、酒樓或街頭巷尾演唱,這種形式的演唱多是帶故事情節近似琴書(話本)的段子,只是曲調用的是花鼓調,伴奏用的是花鼓小鑼。在內容形式上日益豐富的<鳳陽歌>進入城市後,已脫去了其質樸無華的〝外衣〞諸如唱詞的內容,演唱的場地,受眾的群體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單就功效而言,已經從自娛為主的鄉土民歌,演化為以娛人為主要的目的時調小曲。

主腔音樂特色
    
    鳳陽花鼓戲是在花鼓戲下的劇種之一,然而花鼓歌在藝術上亦頗具特色,唱腔分為主腔和花腔兩類,在唱腔屬於尚不完善的板腔體。曲調結構短小多為五句體單樂段分節歌。在曲子中間,穿插鑼鼓間奏,形成獨特的風格。花鼓歌的調式,以“宮”、“徵”為主,“羽”、“角”顯少,除單調式外,還運用調式轉換,調式交替等手法,豐富和擴大音樂的表現力。
    鳳陽花鼓戲流行蚌埠地區,其聲韻特點使唱腔有著特殊的地方風格,語言基本上屬於北方語系,近似普通話。但與普通話聲調的主要區別是:普通話高平調的字,在蚌埠話中讀作低平調,普通話高聲調的字,在蚌埠話中讀作高平調,簡單的意思就是說普通話中的高平調字一律降為低平調。這些就是差在於陽平、陰平調值偏低。蚌埠方言發音短而促、平而直。
其語言調值見下表:
調類
陽平
陰平
上聲
去聲
調型
低平調
中平調
高降升調
全降調
蚌埠話調值
 
          11
          33
         435
          51
例字

板式特色
    主腔有八句的『娃子』、『羊子』兩個主要的基礎唱腔,在這兩個唱腔上又加以衍化出了十二句的『母羊子』以及『慢趕牛』(慢板)、『緊板』、『大調子』(流水)、『五字緊』、『五字錦』等不同板式的唱腔,並且各板式還可銜接使用。而『五字緊』、『緊板』多表現激昂慷慨的情感。〝哭皮子〞是在悲哀痛苦的唱段後面的幫腔形式,又叫〝哭皮鑼〞,演唱時鑼鼓隨唱腔節奏同步進行,以加強悲劇效果。五十年代起,也用於歡樂激情的唱段。然而『娃子』、『羊子』這兩種曲調,它們的詞格和曲式就有一定的規範。『娃子』的詞格結構為:上帽(兩個六字句)、上撐(七字句)和身子(兩個七字句)、下撐(七字句)加下帽(兩個七字句);『羊子』的詞格結構為:帽兒(四個十字句)、楚兒(兩個六字句)、身子(兩個十字句)、座兒(兩對上句七字、下句十字的上下句)。這在音樂上就形成了固定的樂句數,表示此二曲已從歌謠向雜曲曲牌音樂過渡,但由於沒有平仄律、音節行式、聲調律等規範,因此約制較小,仍屬歌謠向曲牌體發展的「小曲」階段。
音樂之運用
    鳳陽花鼓戲唱腔節奏也多種類型,其一平穩單一,其二節奏多變,其三活潑跳躍,其四是散板的自由形式。對於板式變化經常頻繁轉換,2/43/42/44/45/44/45/4
4/43/44/42/44/4,幾乎每小節就更換一次拍數,形成重音頻繁和節奏多變的色彩。『大調子』源自『羊子』,而整個唱段是以十字句演唱,句式也不受『羊子』的限制。因此在原「曲牌」的基礎上經過板式變化的綜合體製中,逐漸蛻變出一些新的板式曲調。這些新的曲調由於不同的唱詞結構,和唱腔的不同速度分別命名。

花腔音樂特色

板式特色
     多用於後場小戲裡,每個小戲都有自己的專用腔調,如<繡花調><紡線調>
<紡綿花><鳳陽歌><恨小禿調><祝英台調>等。
音樂之運用
   花腔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屬於小調雜曲體。

這些腔調有的活潑跳躍、歡快抒情,有的樸實高亢、詼諧風趣,很有淮北小調特色。鳳陽花鼓戲唱腔一字一音者多,一字多音者少,連續十六分音符更為少見。而鳳陽花鼓戲大多唱的故事內容大多是敘事比較多,相較之下抒情就比較少。
    鳳陽花鼓戲唱腔另有些特點,首先在演唱時,是大多以 “嗯”“阿”“嗯吶”等稱詞開腔,由於傳統演唱皆以鑼鼓伴奏為主而無管弦跟腔,亦因無固定腳本,虛詞開腔則便於思考。唱腔的進行中,也常加進以上泛聲,擁有濃厚民歌特點,因此唱腔一般較鬆散,留有號子的痕跡,並保持著粗獷高昂的樸實風格。
    鳳陽花鼓戲的唱腔調式和花鼓歌一樣都是以徵、宮、羽三種為主。其次唱段的落腔有時不落於主音,使調式性格不明顯,如:落音在Re的唱段 3 5  2 ,有時會唱成3 5  2 6 ;落音在La的唱段 7 2  6 ,會唱成7 2  6 3 ,造成旋律的不穩定感,以利於唱腔的繼續進行。
     另外鳳陽花鼓戲只有男女角色之別,沒有行當之分,尤其女腔則較婉轉抒情,滑音裝飾有濃厚的韻味。經常以喉音造成假聲,及在腔尾以翻高七度或六度的真假聲落腔結合的方式演唱,形成這鳳陽花鼓戲演唱的主要特色。男腔多高亢粗獷,多以散板起腔,而 2/4  3/4  4/4  5/4往往會在同一段唱腔中出現,除『緊板』為1/4拍子外,其它唱腔大多是2/4拍子。切分節奏頻繁,然而多是連續切分,如:x x x x x 屬於典型的節奏拍子。唱詞句多採取上下對偶形式,以變化重覆的方式進行演唱同一音行曲調,如:2 1‧∣1 - 或6 5 ‧∣5 - 的典型音樂調,構成了鳳陽花鼓戲唱腔的鮮明風格。

伴奏樂器

花鼓燈的舞蹈伴奏主要以鑼鼓為主,而鳳陽花鼓戲鑼鼓點以花鼓燈鑼鼓為基礎,其配置與花鼓燈鑼鼓一樣,鑼鼓在整個舞蹈的伴奏中居於支配地位,同時在烘托氣氛,控制節奏,配合演員各種動作的轉換,表達演員思想感情方面,鑼鼓以又其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靈活變化與舞蹈場面相得益彰,發展為生動的整體。
伴奏樂器                                                 
    鳳陽花鼓戲至今仍只用鑼鼓伴奏而無管弦跟腔。所以主要就是花鼓、大鑼、大鈸,俗稱〝三大件〞。其餘是小鈸、小鏜鑼和脆鑼(俗稱〝巴狗子〞或〝狗鑼〞)。演奏人員四至六人不等。演奏時講究〝人跟鑼,鑼跟人,互相幫襯〞。雖然比較單一,但會於突出鳳陽花鼓戲的風格起著重要作用。
伴奏音樂之運用
   未開台前,演奏花鼓燈鑼鼓以招待觀眾,稱為鬧台鑼,如:<老三番><老十番><鳳凰三點頭>等。開台後,就只用《長鑼》、《短鑼》、《哭皮鑼》幾種,起前奏、間奏和伴奏的作用。
   鑼鼓隊中的“鼓手”在演奏時起著領奏和指揮的作用,是鑼鼓樂隊的核心,透過鼓手的手勢變化和鼓點來做到演奏時的“起,呈、轉、收”。鼓手應需熟悉舞蹈,演員一抬腳、一招手,他就知道演員做什麼動作,應打什麼“點子”。能做到每一槌都打在演員的腳步上,演員往往在他的鑼鼓伴奏中得到情緒上的感染,舞跳的更起勁。“鼓手”打的是鼓,而出來的感情。他能隨著情緒的變化,時而把兩手分開,時而把手揚起,時而用“繞槌子”,時而用“轉槌子,使人眼花繚
亂。演奏最低速度激動的時候,他的腳還合著鑼鼓走不同的步伐。“鼓手”充滿激情的演奏,往往使觀眾的腳也開癢,躍躍欲舞。樂隊的演奏情緒也是透過鼓手演奏時情緒,精神氣質來代動,使其達到統一、協調、完美。因此,整個樂隊演奏的水平和風格同鼓手有著直接的關係。
  
《大鑼》音色渾厚,粗壯,演奏時用“鑼背子“掛著敲。鑼背子用粗樹枝或竹子製作而成,上有五彩繽紛的花朵與仙鶴鳳凰等裝飾品,演奏時既省力,又美觀大方,富有民間特色。
   狗鑼是花鼓燈鑼鼓中最有特色的一件樂器,它音色突出,發音響亮,堅美、風趣、跳躍,演奏時常出現在一樂句之後的弱拍上,大鑼大鈸休止,狗鑼單
獨敲擊,給人以非常突出,有跳出樂隊,咬著不致之感。
   《長鑼》主要用於起腔、落腔及演員的上下場,可根據需要延長或壓縮。
   《短鑼》主要用作唱腔中的小過門,亦可用於唱段之間的銜接。
   哭皮鑼》主要是為《哭皮子》作幫腔的伴奏用,鑼鼓與唱腔節奏是同步進行。







憂鬱症


現在這壓力大的社會裡,許多人因為承受不起這些壓力,也不懂得適當釋放壓力,導致許多事物一直悶在心裡壓抑在心中,無法釋放。近年來,談論憂鬱彷彿已經是個很流行的話題了,因為不快樂的人太多了,從食衣住行、愛恨情仇,到失業、政治、家庭、人際互動,每個環節都可能有悲喜和得失,於是乎人們總免不了面臨憂鬱,然而我之所以選擇這主題原因是,我也想好好了解與幫助自己身旁周遭壓力比較大的人,讓他們懂得適時的釋放壓力,使他們與自己生活更加快樂與健康。

定義說明

憂鬱症不只是感覺憂鬱而已,它會影響身體、心裡、靈魂和彼此之間的關係。憂鬱症通常會有生理上的影響,如食慾、睡眠和精力;但憂鬱症也會影響心理,它會影響你對自己的看法,也會影響你的社交生活,讓你想遠離所有人。

憂鬱症分為好幾種:有輕度憂鬱症、重度憂鬱症、精神病特徵的憂鬱症、雙重憂鬱症、內因性憂鬱症、雙極性失調、季節性影響失調、反應性憂鬱症。
憂鬱症基本症狀
憂鬱的情緒
失去喜樂
典型症狀
每天幾乎都沒有食慾,什麼都吃不好
每天幾乎都有睡眠的問題
動作緩慢
疲累
每天都感覺毫無價值,或是有極度的罪惡感
每天都有注意力集中的問題
‧一再的想著死亡或者自殺
非典型症狀
過快的個人節奏
食慾大增
嗜睡
  
在這些症狀中如果擁有基本症狀中的一項、起碼有其他四個症狀、這些症狀已經持續兩個星期、幾乎每天都有這些症狀、從前並沒有這些症狀或者這些症狀不是其他的問題所引發,比如說生理疾病、藥物或者戒毒。如果符合其中幾項,但不是全部的話,可能是較輕微的憂鬱症。憂鬱症有很多類型。有憂鬱症的人通常會擁有一項基本症狀,在加上其他幾個症狀。
憂鬱症用「發展」來形容是因為它會活生生的展現在生理型態上,比如說食慾、睡眠、性慾和精力。典型的憂鬱症,會讓人失去食慾、體重持續下降、睡眠困難,而且很沒有精神。其他擁有非典型憂鬱症的人,會有食慾增加、持續變胖、嗜睡以及焦躁的情形。這兩者已嚴重性來說,無所謂較好或是較壞。只是疾病在生理反應上的不同而已。
問題成因
憂鬱症的成因十分複雜,目前的了解仍然有限。早年的醫師與現今的民眾一樣,認為憂鬱症的主因是人的的思想或情感受到困擾,例如:壓抑憤怒情緒可能引發憂鬱。但現今的醫學研究結果顯示,憂鬱症主要是生物、基因(遺傳)、情緒與環境等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
生物因素包括
基因
腦部化學物質改變—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
體內荷爾蒙分泌的波動—甲狀腺機能減退
環境因素包括
痛苦的童年
肉體、性和情感虐待
然而情緒與環境因素充滿壓力的生活情境,例如:缺乏父母親的愛、    年幼時雙親過世或遭遇突然的天災等。
其他因素包括
肉體受傷
失去所愛
體會到無助。
憂鬱症也可能是上述因素互相影響的結果,例如:父母一方有憂鬱症,子女在先天上比較容易有憂鬱傾向(基因因素)。這樣的脆弱性可能在承受失業壓力時(環境因素),影響了大腦的反應(生物因素),因此可知基因與環境度大腦活動的影響很大。
有時候生理疾病也可能引發憂鬱症,包括因其他外科疾病、服用醫師處方藥物或藥物濫用而導致的副作用。在這些情況下,只要治療生理上的疾病、身體恢復健康,憂鬱症也會跟著消失的。

專業輔導或治療方法
 兩項主要的治療方式是藥物和心理治療,或者兩者並用。不同的人對治療有不同的反應。有些人一開始先接受心理治療,之後再加上藥物;有些人則一開始就兩者都用,而這兩種治療方式也都需要配合自身的生活態度。

心理治療法

     心理治療是用談話來治療,也運用這方法來幫助病人了解他們的憂鬱症—成因、影響和處理方式。解決以情緒困擾為本質的行為問題,在治療過程中必須存在兩種人,一類稱為病人或個案,另一類是治療者。治療的進展並非循序漸進,而是高低起伏的,可分為初期、中期、晚期,而幾乎所有治療方法的共同基礎都是一樣的,例如評估自己是否有憂鬱症、想想現在和過去的親密關係、有什麼是在你生命中不可抹滅的傷口、有哪些壓力、童年回憶如何,是否有些創傷,會影響你現在在對自己和對世界的看法嗎? …等。在幾次對談後,病人和治療師將會開始看出你的思考、感覺和行為模式,這時治療師可以提供另一種角度的看法,以及有助於改變的幫助,而慎選適當的心理治療師是很重要的。

藥物性治療法

人類的行為表現皆透過腦的神經分子變化而完成。研究指出,行為表現或環境刺激將導致神經分子層次的變化;反之,若設法使神經的分子層次產生變化(例如:使用藥物或其他治療),將會改變人類的行為、情緒或認知功能。治療憂鬱症的學理基礎也是一樣,透過化學物質改變腦神經,進而影響情緒及其他相關的身體症狀。目前臨床最常用的抗鬱劑藥理作用都是藉由影響正腎上腺素、血清激素或多巴胺的新陳代謝,使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能更充分利用體內這三類生化物,以達到治療憂鬱症的效果。
抗抑鬱劑一共分五大類:單胺氧化酶抑制劑、三環抗抑鬱劑、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單一抗抑鬱劑和鎮靜劑。
電氣痙攣療法
俗稱電療,目前電療為最主要的用途是治療憂鬱症及緊張型精神分裂症。也是到目前為止,仍是治療憂鬱症最快、有效的方法。
睡眠剝奪治療
憂鬱症病人常見的睡眠問題:入睡困難、睡眠無法持續或過早醒來。除了睡眠時間不足及零碎片外,患者還會覺得睡眠品質也變差了。抗鬱劑會抑制快速動眼睡眠,有效治療憂鬱症的療效。
日光曝曬法
有些研究指出,間接的日光曝曬有助於改變情緒。若要日光曝曬,是在有日光的樹蔭下,接受間接的日光曝曬。
正確飲食法
現在並沒有特定的食譜可以治療憂鬱症,不過一些研究,例如:聖約翰草、胰化胺基酸與奧美加—三脂肪都可能有益。
    根據以上的治療方法,自己的生活態度也是相當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保持樂觀的態度,以正面的態度來面對所發生的所有事情;多運動也會強化整個人的情緒,運動時會減低悲傷、焦慮的情緒。運動後,整體情緒、自我感覺和自尊都會提升,然而增加運動同時也可以增加樂觀的程度。


教育的隱喻


 教育隱喻(educational metaphors)可使抽象的教育本質具象化,略可幫助詮釋教育的涵義與功能,其隱喻包括:一、接生的隱喻(Midwifery metaphor);二、塑造的隱喻(Molding metaphor);三、雕刻的隱喻(Sculpture metaphor);四、生長的隱喻(Growth metaphor;五、囤積的隱喻Banking metaphor)。第二、三種叫做藝術的隱喻(art metaphor);第四種叫做生物的類推(biological analogy),即藉助具體的生物界現象來類推解釋抽象的教育概念。
   綜上所述,對教育的感想是:一、難下定義;二、妥訂規準;三、釐清口號與隱喻;四、耐心教人成人。人性可教,卻是難教,這也就是要努力鑽研教育原理與方法的迫切理由。由於隱喻對於理解教育理論與實務,常扮演「畫龍點睛」的功效,所以是分析哲學家常探討的主題之一。

教育隱喻的意義
指的是當我們指出兩件事之間存在的相似性,而不以清楚的標準和定義來解釋他們,也不明言它們之間的相似性為何時,即為隱喻。在教育中,常見的隱喻有:有機、雕塑、生長、塑造、囤積等。當然,而隱喻是否適當,還要看它運用是否與上下文的脈絡相互契合。教育是複雜的實踐場所,隱喻之間不一定相互排斥,而是要視當時情境脈絡而定。

教育隱喻的價值
教育隱喻在教育中的價值在於:它可以讓我們以不同的方式來理解既有的教育概念和實踐活動,進而產生另外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就如美國哲學迪(Richard Rorty)所言:是來自隱喻本身具有的不確定性,使我們產生更多的想像。

教育的隱喻舉例
(
)接生的隱喻:
意謂-教育即接生,教育的過程與產婆為產婦接生或助產無異。
此種隱喻:
1.兒童、學生具有天生的觀念或原則,教師若適時加以問問題,將這些觀念接生(引出)即可。
2.
強調由內而外的接生,引出發展,而非由外而內的注入、訓練、灌輸。
例如:蘇格拉底的產婆法。
(
)塑造的隱喻:
意謂-教育即塑造,教育的過程即心靈的塑造、人格的塑造、有如泥土或陶土的塑造。
此種隱喻:
1.
教育具有極大的功能,可隨心所欲塑造兒童、青少年品德或其他身心特質。
2.
漠視受教者先天與後天身心特質的差異。
例如:經驗主義或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
(
)雕刻的隱喻:
意謂-教育即雕刻,教育的過程如雕刻家雕琢一塊大石頭或美玉。
此種隱喻:
1.承認青少年的身心特質是異質性質,有個別差異。
2.
教育的方法應適應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才有更佳效果。
3.
強調由外而內的訓練陶治,是在琢人而非樹人。
例如:理想主義的觀點。
(
)生長的隱喻:
意謂-教育即生長,教育的過程與園丁栽培花木相似。
此種隱喻:
1.將受教主體當作有生命的學習主體。
2.
較能顧慮到學習者主動求知的興趣和需要;及活潑的身心生長、發展現象。
例如:實用主義的觀點
()囤積的隱喻
意謂-教育即囤積,教育的過程即教師被認為知道一切,而學生則一無所知
此種隱喻:
1.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歸檔、儲存知識進步主義者不把知識的習得當目的,由兒童自行發現習得的知識才有價值提倡「提問式」教育

        其中的 “ 塑造”、“ 雕琢” 在教育的陳述裡是很常見的。在古代典籍中, 將教育喻為“ 雕琢”、“ 雕刻”, 中文似乎甚於西文常見。 《孟子·梁惠王下》: “ 今有璞玉於此, 雖萬鎰, 必使玉人雕琢之。 ” 沒有雕琢, 玉石等物就無法成為供人享用的器物, 以此來比喻教育, 可以說教育與人息息相關。董仲舒在與漢武帝的《對策二》中說道: “ 臣聞良玉不瑑, 資質潤美, 不待刻瑑,此亡異於達巷黨人而自知也。然則常玉不瑑, 不成文章; 君子不學, 不成其德。 ”在西方, 除了用“雕刻( carve) ”、“雕塑( sculpture) ”來與教育類比, 更多是用“塑造( mould) ”的隱喻。誇美紐斯用石頭需要雕鑿才有用, 珍珠與寶石必須加以雕
琢與琢磨才可以給人做裝飾品, 五金須採掘、提煉、熔化並鑄造、錘打才有用, 來說明“ 假如要形成一個人, 就必須由教育去形成” 的思想。洛克以為, 在觀念出現以前, 人心只是一塊“ 白板( a tabularasa) , 是“ 沒有任何特徵的一頁白紙”,經由後天的經驗特別是教育的影響, 他的精神世界才充滿了各種觀念和由此形成的概念。
然而“ 生長” 的隱喻主要來自於杜威的“ 教育即生長”, 其內涵極其豐富。“ 生長” 原本指植物的成熟過程或動物的發展過程, 有“ 增大” “ 增強” 的意思。但是, 杜威賦予了它新的涵義, 並直接地把它轉移到對教育問題的理解上去。杜威說:“ 社會在指導青少年活動的過程中決定青少年的未來, 也因而決定社會自己的未來。由於特定時代的青少年在今後某一時間將組成那個時代的社會, 所以那個時代社會的性質, 基本上取決於前一時代給予兒童活動的指導。這個朝向後來結果的行動的累積運動, 就是生長的涵義。 ”
杜威的這一隱喻裡, 蘊涵著非常豐富的內容: 把教育與生長的過程相提並論, 暗示著人成長與發展的可能性; 既肯定了教育在人的發展歷程當中的重要意義, 又強調了教育過程的連續性。由於人出生時的未成熟, 就預示著有向上發展的傾向性, 有不斷生長的可能性, 這也說明人本身就潛藏著一種發展的能力。那麼, 教育要發展這種潛力, 要使這樣的生長過程變成可能, 就要不斷地對個體進行經驗的改組、改造和轉化。透過這個隱喻可以理解, 杜威在論述教育的過程中, 首先把教育的目的與教育的過程融合在一起。

其它的教育隱喻
一、鑄劍:
    教育即鑄劍─表示教育過程如同鑄劍一般的千錘百鍊與勤勉努力,意同於精粹主義的教育理念。
       精粹主義主張「教師權威」「教材位居教育歷程中心的地位」以及學習之本質有時「違反學習者的意願」等立論,皆為注重「外塑」或「鑄造」之價值的明證,與注重「由內而外」之說的「接生」隱喻,抱持對反的教育立場,橫諸上述說明,此題的答案以「鑄劍」的隱喻最為適當。
二、教師比喻園丁:
    福祿貝爾係幼稚教育之父,認為學校是花園,教師是園丁,學生是花草。福氏建立了幼稚園(Kindergarten),以落實自然主義與兒童本位教育思想。
三、兒童本位:
    所謂進步主義係只有別於傳統的教育方式,傳統的教育重視成人與社會本位,而進步主義則重視兒童本位與個人本位的教育方式,以滿足兒童的需求,協助兒童自我實現的教育方式,係人本主義的教育思潮,如現今的森林小學與下山學校即進步主義理念的實踐。
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栽植樹木需要十年,培養人才需要百年。語本管子.權修:「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比喻培養人才非常不易或培育人才是長久之計。清.梁章鉅.楹聯叢話.卷五.廨宇:「剛日讀經,柔日讀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五、撞鐘:
    禮記學記以「撞鐘」的隱喻說明教師如何因應學生提問而因材施教。
撞鐘術是從學生的提問出發,但真正重視的卻是教師的發聵之聲,也就是強調教學之內容及教師已具備的知識對學生啟蒙的重要。
六、教師即陌生人:
    美國當代教育哲學家M. Greene1973)《教師即陌生人:當代教育哲思》中所提出,其主張教師須透過哲思來釐清自我意識,且應如返鄉遊子般,以嶄新的視野來覺察生活中的每一天,同時透過教育的歷程,也讓學生能自我覺察、自我選擇、自我實現,進而提升自我意識。
七、教育即不斷重組與改造:
    杜威曾言:「教育乃一繼續重組,改造及改變之歷程」。換言之,教育是成長、發展、改造經驗的連續性活動,即是一種繼續不斷地重新組織、構造,形成經驗的過程。杜威認為生長的主要條件在於「不成熟」,而教育的歷程就是從「不成熟」到「成熟」。故其要開發的是個人的潛在能力與力量。且杜威又認為教育乃生活所必需,而生活為教育的內容,生活是不斷經驗的累積,經驗是由學習中求得。
八、教育即叩鐘:
    扣鐘的意思是重視受教者的自發性,學生向老師提問老師才回答。學生問一,老師回答一,學生問的深入,老師就回答的深入。像撞鐘一樣,(學生)撞的大力(老師回應的)聲音就大。
九、教育即指導:
    指導原則是空間的聚焦與時間的延續,以重視被指導者的發展序階和主動性,而避免教育落入強迫的學習方式,如鼓勵兒童參與團隊合作的活動,即在自然情況下,發展兒童興趣與能力,並成就一種自發的內在控制力量。
十、教育即生活(需要):
    教育是人類求生存的一種形式,而生活是自我更新的歷程,社會透過教育承傳與轉化文化經驗,以求群體生命的永續價值,故教育活動是社會整體及其個別成員生存發展之所繫
十一、教育即社會功能:
    學校教育的功能在於淨化文化遺產、條理化或簡化教育內涵、平衡及融合不同族群文化,以培養和形成統體/社群/民主社會的情感與共識;學校是小型社會,但學校教育無法取代在社會互動關係中的非正式教育,鼓勵兒童多參與校外社會活動,有益社會心靈之塑造,故教育是否發揮功能,即「在非正式和正式、偶發和刻意的教育間,取得適當平衡」。

家長會參與學校哪些活動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教育改革運動的推展,家長的參與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當今世界先進國家的教育政策中,家長參與教育事務比以往更加受到重視,成為教育發展的重要潮流之一。國外研究顯示,有86%的美國民眾認為增進學校效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來自家長的支持。多位學者也發現,除了家庭與學校間的夥伴關係,家長參與亦是增進學生學習成就與人格成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許多研究皆證實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對學生學習效果有正向影響,亦有學者指出,家長參與的程度越高,學生的學業成就與社會適應能力也越高,並能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降低學業中輟率。家長高度參與甚至能夠提高學生未來人生的成就,可見家長參與的重要性。
近年來,台灣越來越重視家長在學校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僅各級學校在教育實務上鼓勵家長積極參與,教育當局更陸續制訂了家長參與教育的相關法律與規範。國內研究顯示,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力並不亞於學校與教師,家長參與可以化解教育改革過程中來自家長的阻力,讓教育改革的資源更豐富,並且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由此可知,家長對於學校事務的參與可同時為學生、家長及學校帶來積極正向的效果。


家長會參與學校哪些活動
        學校、家庭是相互支援的學習體系,家長會保障學生學習權,參與學校各項活動是學校革新的重要機制,除了參與並監督學校各項事件之公平外,亦可興利學校視野與格局。
    家長委員會參與學校各項的活動,通常以家長委員會成員選出1-2代表參加,以景文高中為例,蒐集到家長會所參加的活動如下:
1.   教師評審委員會
2.   課程發展委員會
3.   多元入學委員會
4.   教師專業發展推動小組會議
5.   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
6.   校慶籌備會代表
7.   學生教育旅行委員會(2位 一位高中職,一位國中部)
8.   畢業生受獎名單審查會
9.   校園食品衛生稽核委員會
10. 性別平等委員會(需為女性)
11. 家庭教育委員會
12. 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需會長及特教委員)
13. 學生服裝委員會
14. 學生交通車管理委員會
15. 校舍結構安全檢查及加強保養維護代表(需會長或副會長)
16. 學校代收代辦費代表
17. 國中學生家長會聯合代表
18. 高中學生家長會聯合代表
19. 高職學生家長會聯合代表
二、家長會任務與功能有四:(台北市家長協會提出)
 1、保障學生學習權
(一)  找回家長會的教育權利
(二)  參與決策
(三)  全是贏家的學校
 2、形塑優質校園文化
(一)  重視專業,輕忽公眾參與的教育環境
(二)  專業和公眾參與之間應如何取得平衡?
(三)  隻手難撐教改藍天
(四)  以對話催生智慧
 3、對家長會功能合理的期待
(一)  家長會不是萬能,也不應無能
(二)  制衡力量----建立校園民主的機制
(三)  弱勢學生的代言人
 4、關心教育,訴諸行動
(一)  親師攜手,共繪孩子的未來
(二)  家長參與,迎接公民社會



臺北市現行法規



法規類號:
北市0五-0一-一0二0
名  稱:
臺北市中小學校學生家長會設置自治條例
()定時間:
中華民國七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
沿革: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七月十七日臺北市政府(91)府法三字第0九一0八0五0四00號令修正公布(原名稱:臺北市中小學校學生家長會設置辦法)
「臺灣省各級學生家長會設置辦法」最早於民國394月經臺灣省以行政命令發布「家長會設置辦法」規定各級學校一律設置家長會,經多次辦法修訂,至民國86年由省議會修正通過家長會設置辦法,修正幅度較大。
【為促進臺北縣縣立高中職及國民中小學學生家長會組織健全發展,維護家長參與教育事務權利,保障學生學習與受教育權,增進家長與學校聯繫,共謀優質學校環境。】
二、審議家長會組織章程。
三、討論委員會及會員代表之建議事項。
四、審議委員會所提出之會務計畫、會務報告及經費收支事項。
五、選舉委員會委員。
六、選舉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
以下歸納為:
1.萌芽期: 1988年以前的家長會組織,僅限於捐款、添購設備等。
2.發展初期:1988~1994年,以家長為主體,組織關心學校參與校務的法定地位,加強推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發揮父母教育權的理念。
3.發展後期:則是家長參與教育相關法規的規定,以確立家長參與校務的法定地位,如教師法、教師輔導與管教辦法、國民教育法、校長遴選辦法等,皆詳細規範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角色質則與代表人數。


  國內學校家長會之沿革與發展
      「臺灣省各級學生家長會設置辦法」最早於民國394月經臺灣省以行政命令發布「家長會設置辦法」規定各級學校一律設置家長會,經多次辦法修訂,至民國86年由省議會修正通過家長會設置辦法,修正幅度較大。
以臺北縣為例,96年再修訂其條文,其主要設置目的為:
【為促進臺北縣縣立高中職及國民中小學學生家長會組織健全發展,維護家長參與教育事務權利,保障學生學習與受教育權,增進家長與學校聯繫,共謀優質學校環境。】
家長會主要工作:
一、研討協助學校教育活動之實施及提供改進建議事項。
二、審議家長會組織章程。
三、討論委員會及會員代表之建議事項。
四、審議委員會所提出之會務計畫、會務報告及經費收支事項。
五、選舉委員會委員。
六、選舉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
以下歸納為:
1.
萌芽期: 1988年以前的家長會組織,僅限於捐款、添購設備等。
2.
發展初期:1988~1994年,以家長為主體,組織關心學校參與校務的法定地位,加強推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發揮父母教育權的理念。
3.
發展後期:則是家長參與教育相關法規的規定,以確立家長參與校務的法定地位,如教師法、教師輔導與管教辦法、國民教育法、校長遴選辦法等,皆詳細規範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角色質則與代表人數。

馬斯洛五大需求原則


 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由美國猶太裔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是研究組織激勵(motivation)時應用最廣泛的理論。
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
自我實現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社會承認的需求)

社交的需求(社會關係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

生理的需求(身體基本需求)

      
       主要研究的內容:認為個人是一個統一的、有組織的個體,個人的絕大多數慾望和衝動是相互關聯的。 驅使人類的是若干始終不變的、遺傳的、本能的需要,這些需要不僅僅是生理的,還有心理的,他們是人類天性中固有的東西,文化不能扼殺它們,只能抑制它們。 人類的需要是以層次的形式出現的,由低級的需要開始,逐級向上發展到高級層次的需要。 當一組需要得到滿足時,這組需要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基本需要的特性定義為: 缺少它會引起疾病;有了它不會得病;恢復它可以冶癒疾病;在某種非常複雜的、自由選擇的情況下,喪失它的人更願意去尋求它,而不是尋求其他的滿足;在一個健康人身上,它一般是不產生作用的,而是處於一種潛伏的狀態。
    在社會中有許多人,他們的各項基本需要只可能滿足其中的一部份。 在人們的需要層次的滿足中,應有一個比較確切的描述,即從較低的層次逐級向上,滿足程度的百份比逐級減少。
    
       需要各層次,絕對不是一種剛性的結構,所謂層次,並沒有截然的界限,層次與層次之間是相互疊合,互相交叉的,隨著某一項需要的強度逐漸降低,另一項需要將逐漸上升。 此外,可能有些人的需要始終維持在較低的層次上,而沒有向上一層次發展的機會。
    
       各項需要的先後順序,不一定適合於每一個人,即使兩個行業相同的人,也並不見得有同樣的需要,正所謂世界上沒有兩片同樣的葉子。
層次理論最大的作用在於,它指出了每個人都有需要。 身為主管人員,為了激勵下屬,必須要瞭解其下屬要滿足的是什麼需要。 不論主管人員採取的是何種途徑,其措施總是以他對下屬的需要與滿足的假定為基礎。
    
       需求層次理論是解釋人格的重要理論,也是解釋動機的重要理論。其提出個體成長的內在動力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層次與性質的需求所組成的,而各種需求間有高低層次與順序之分,每個層次的需求與滿足的程度,將決定個體的人格發展境界。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由低到高,並分別提出激勵措施,其理論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人是一種追求完全需求的動物」。

五大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也稱級別最低、最具優勢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氣、性慾、健康。
未滿足生理需求的特徵:什麼都不想,只想讓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觀明顯變得脆弱。例如:當一個人極需要食物時,會不擇手段地搶奪食物。人民在戰亂時,是不會排隊領麵包的。 以生理需求來激勵下屬時,假設人為報酬而工作。
激勵措施:增加工資、改善勞動條件、給予更多的業餘時間和工間休息、提高福利待遇。

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同樣屬於低級別的需求,其中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錢。
缺乏安全感的特徵:感到自己對身邊的事物受到威脅,覺得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險的。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危險的、而變的緊張、徬徨不安、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惡」的。例如:一個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受到老師不公平的對待,而開始變得不相信這社會,變得不敢表現自己、不敢擁有社交生活(因為他認為社交是危險的),而藉此來保護自身安全。一個成人,工作不順利,薪水微薄,養不起家人,而變的自暴自棄,每天利用喝酒,吸煙來尋找短暫的安逸感。
激勵措施:強調規章制度、職業保障、福利待遇,並保護員工不致失業,提供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退休福利、避免員工收到雙重的指令而混亂。

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如: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係的需求。
缺乏社交需求的特徵:因為沒有感受到身邊人的關懷,而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活在這世界上。例如:一個沒有受到父母關懷的青少年,認為自己在家庭中沒有價值,所以在學校交朋友,無視道德觀和理性地積極地尋找朋友或是同類。譬如說:青少年為了讓自己融入社交圈中,幫別人做牛做馬,甚至吸煙,惡作劇等。
激勵措施:提供同事間社交往來機會,支持與讚許員工尋找及建立和諧溫馨的人際關係,開展有組織的體育比賽和集體聚會。

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如:成就、名聲、地位和晉陞機會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
無法滿足尊重需求的特徵:變的很愛面子,或是很積極地用行動來讓別人認同自己,也很容易被虛榮所吸引。例如:利用暴力來證明自己的強悍、努力讀書讓自己成為醫生、律師來證明自己在這社會的存在和價值、富豪為了自己名利而賺錢,或是捐款。
激勵措施:公開獎勵和表揚,強調工作任務的艱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頒發榮譽獎章、在公司刊物發表文章表揚、優秀員工光榮榜。

自我實現需求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包括針對於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獲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項需求都能滿足,最高層次的需求方能相繼產生,是一種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實現,發揮潛能等。
缺乏自我實現需求的特徵:覺得自己的生活被空虛感給推動著,要自己去做一些身為一個「人」應該在這世上做的事,極需要有讓他能更充實自己的事物、尤其是讓一個人深刻的體驗到自己沒有白活在這世界上的事物。也開始認為,價值觀、道德觀勝過金錢、愛人、尊重和社會的偏見。例如:一個真心為了幫助他人而捐款的人。一位武術家、運動家把自己的體能練到極致,讓自己成為世界一流或是單純只為了超越自己。一位企業家,真心認為自己所經營的事業能為這社會帶來價值,而為了比昨天更好而工作。
激勵措施:設計工作時運用複雜情況的適應策略,給有特長的人委派特別任務,在設計工作和執行計劃時為下級留有餘地。

超自我實現
超自我實現(Over Actualization)是馬斯洛在晚期時,所提出的一個理論。
這是當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充分的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時,所出現短暫的「高峰經驗」,通常都是在執行一件事情時,或是完成一件事情時,才能深刻體驗到的這種感覺,通常都是出現在藝術家、或是音樂家身上。
例如:
一位音樂家,在演奏音樂時,所感受到的一股「忘我」的體驗。
一位藝術家在畫圖時,感受不到時間的消逝,他在畫圖的每一分鐘,對他來說跟一秒一樣快,但每一秒卻活的比一個禮拜還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