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花鼓戲背景
歷史發展
鳳陽花鼓是歷史淵源的一種文化現象,是隨著歷史沿襲而保留下來的民間文化藝術的綜合體表演形式,因其演出多樣化,又出自帝王之鄉,影響之大之廣,幾百年來己被認可的客觀事實,就其概念內涵,傳播途徑相關的例句手段,及原生態演唱與派生出來的歌曲異同等。
鳳陽花鼓戲和花鼓燈、雙條鼓,合稱鳳陽三花。又因所唱曲調,多起源於鳳陽北鄉長淮衛的地方民歌,故又名衛調。流行於渦陽、鳳陽、五河、嘉山、靈璧、懷遠、固鎮等十九個縣區。
明洪武初年,朱元璋在家鄉臨濠(今鳳陽)建都,所屬長淮為一帶的村鎮,流行<鳳陽歌>;由於它臨近淮河,有漕運舟之便,<鳳陽歌>得以廣泛流傳。洪武六年(1373)地方建制為衛(明朝規定軍旅五千六百人為一衛),於是群眾以地為名,<鳳陽歌>為衛調,但在外地仍稱<鳳陽歌>。鳳陽藝人在賣藝行乞過程中,在原有<鳳陽歌>的基礎上創編大量唱曲,表露出他們離鄉背井的淒涼哀婉之情,這些〝黍離〞之音,可以稱之為賣藝行乞者的歌。今傳<鳳陽歌>約有十餘種,但都大同小異,反映出在長期的口頭流傳中。
隨著鳳陽人賣藝行乞範圍的逐漸擴大,<鳳陽歌>被廣為傳唱,就地域而言,由兩淮遍及全國,由鄉村進入城市,都市民眾也為這種較為新鮮的通俗文藝吸引。可以說,娛樂性是通俗文藝最低速度根本的功效,或自娛或娛人,否則便不可能在市井民間長期地存在下去。淒涼哀怨的<鳳陽歌>如想在城市流行並有所的發展,也必然要迎合其時,其地市民的審美趣味。所以,原本樸素的<鳳陽歌>進入城鎮後,因在內容形式上已不能滿足城市受眾的審美需求,於是花鼓藝人為了取悅本地人之耳,進行了地方性改造,以適應新的環境。開始配之以鑼鼓在四處鄉鎮或於廣場演唱,同時把本地的民歌帶出去,回來的同時也把大量外地的民歌帶回來融進自己演唱的內容中,鳳陽花鼓就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起源發展著,也由於民的傳播和演唱簡便,很快盛行於南北。
表演形式
清中葉以前,鳳陽一帶都是先玩花鼓燈,然后坐場唱衛調(即唱花鼓戲),故有“上班鼓,下班戲”之說。清末才分開單獨活動,但每唱衛調之前,必加“壓花場”。而“壓花場”全系花鼓燈舞蹈。直到40年代末還是這樣。而鳳陽花鼓戲近百年來,仍然是歌舞形式演唱,沒有專業班社,皆是群眾在空閒時自演自娛。演出活動一般在春節、元宵、端午等季節,或在農村的鄉俗廟會時進行。農閒聚會,碰班演出,農忙回鄉,從事生產。演出時,從不搭棚設點,演出以廟前、賣場、集市等空地為演出場所,一桌一凳,即可開鑼演出,服裝、化妝,也極為的簡單。由於吸收花鼓戲的表演藝術,只以男角和女角(或稱裡角或外角)分行。男角謂之〝鼓架子〞,其演出叫威武、豪放矯健,舞蹈表演的舞步具有獨特的魅力,然而在鼓架子中又分為大鼓架和小鼓架。大鼓架,其力大腳穩,做頂人、疊羅漢等技巧表演;小鼓架乃活潑靈利,以筋斗見長。唱曲與舞蹈的精神部分,由女角演唱來體現,其演出的動作輕捷、細膩、灑脫,演出時手持巾、扇,翩翩起舞,俏麗動人,人稱〝蘭花〞。然而看一個戲班的水平,往往也以蘭花的好壞來評價。花鼓戲的扮相簡單,男角穿件長大褂,頭戴禮帽,面部掛麻制鬍鬚;女角上身穿藍布大襟短褂,下穿百折羅裙,頭扎紅布花球,即可上場。演唱時多是齊唱或一唱一幫腔。演唱地點分為兩種,一種是唱門頭,另一種是坐場。唱門頭指藝人們走街巷沿街乞討,演唱的多是一些短小的民歌,其內容多是一些奉承;坐場多在人群較集中的茶館、酒樓或街頭巷尾演唱,這種形式的演唱多是帶故事情節近似琴書(話本)的段子,只是曲調用的是花鼓調,伴奏用的是花鼓小鑼。在內容形式上日益豐富的<鳳陽歌>進入城市後,已脫去了其質樸無華的〝外衣〞諸如唱詞的內容,演唱的場地,受眾的群體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單就功效而言,已經從自娛為主的鄉土民歌,演化為以娛人為主要的目的時調小曲。
主腔音樂特色
鳳陽花鼓戲是在花鼓戲下的劇種之一,然而花鼓歌在藝術上亦頗具特色,唱腔分為主腔和花腔兩類,在唱腔屬於尚不完善的板腔體。曲調結構短小多為五句體單樂段分節歌。在曲子中間,穿插鑼鼓間奏,形成獨特的風格。花鼓歌的調式,以“宮”、“徵”為主,“羽”、“角”顯少,除單調式外,還運用調式轉換,調式交替等手法,豐富和擴大音樂的表現力。
鳳陽花鼓戲流行蚌埠地區,其聲韻特點使唱腔有著特殊的地方風格,語言基本上屬於北方語系,近似普通話。但與普通話聲調的主要區別是:普通話高平調的字,在蚌埠話中讀作低平調,普通話高聲調的字,在蚌埠話中讀作高平調,簡單的意思就是說普通話中的高平調字一律降為低平調。這些就是差在於陽平、陰平調值偏低。蚌埠方言發音短而促、平而直。
其語言調值見下表:
調類
|
陽平
|
陰平
|
上聲
|
去聲
|
調型
|
低平調
|
中平調
|
高降升調
|
全降調
|
蚌埠話調值
|
11
|
33
|
435
|
51
|
例字
|
天
|
云
|
好
|
望
|
板式特色
主腔有八句的『娃子』、『羊子』兩個主要的基礎唱腔,在這兩個唱腔上又加以衍化出了十二句的『母羊子』以及『慢趕牛』(慢板)、『緊板』、『大調子』(流水)、『五字緊』、『五字錦』等不同板式的唱腔,並且各板式還可銜接使用。而『五字緊』、『緊板』多表現激昂慷慨的情感。〝哭皮子〞是在悲哀痛苦的唱段後面的幫腔形式,又叫〝哭皮鑼〞,演唱時鑼鼓隨唱腔節奏同步進行,以加強悲劇效果。五十年代起,也用於歡樂激情的唱段。然而『娃子』、『羊子』這兩種曲調,它們的詞格和曲式就有一定的規範。『娃子』的詞格結構為:上帽(兩個六字句)、上撐(七字句)和身子(兩個七字句)、下撐(七字句)加下帽(兩個七字句);『羊子』的詞格結構為:帽兒(四個十字句)、楚兒(兩個六字句)、身子(兩個十字句)、座兒(兩對上句七字、下句十字的上下句)。這在音樂上就形成了固定的樂句數,表示此二曲已從歌謠向雜曲曲牌音樂過渡,但由於沒有平仄律、音節行式、聲調律等規範,因此約制較小,仍屬歌謠向曲牌體發展的「小曲」階段。
音樂之運用
鳳陽花鼓戲唱腔節奏也多種類型,其一平穩單一,其二節奏多變,其三活潑跳躍,其四是散板的自由形式。對於板式變化經常頻繁轉換,2/4換3/4換2/4換4/4換5/4換4/4換5/4
換4/4換3/4換4/4換2/4換4/4,幾乎每小節就更換一次拍數,形成重音頻繁和節奏多變的色彩。『大調子』源自『羊子』,而整個唱段是以十字句演唱,句式也不受『羊子』的限制。因此在原「曲牌」的基礎上經過板式變化的綜合體製中,逐漸蛻變出一些新的板式曲調。這些新的曲調由於不同的唱詞結構,和唱腔的不同速度分別命名。
花腔音樂特色
板式特色
多用於後場小戲裡,每個小戲都有自己的專用腔調,如<繡花調>、<紡線調>、
<紡綿花>、<鳳陽歌>、<恨小禿調>、<祝英台調>等。
音樂之運用
「花腔」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屬於小調雜曲體。
這些腔調有的活潑跳躍、歡快抒情,有的樸實高亢、詼諧風趣,很有淮北小調特色。鳳陽花鼓戲唱腔一字一音者多,一字多音者少,連續十六分音符更為少見。而鳳陽花鼓戲大多唱的故事內容大多是敘事比較多,相較之下抒情就比較少。
鳳陽花鼓戲唱腔另有些特點,首先在演唱時,是大多以
“嗯”“阿”“嗯吶”等稱詞開腔,由於傳統演唱皆以鑼鼓伴奏為主而無管弦跟腔,亦因無固定腳本,虛詞開腔則便於思考。唱腔的進行中,也常加進以上泛聲,擁有濃厚民歌特點,因此唱腔一般較鬆散,留有號子的痕跡,並保持著粗獷高昂的樸實風格。
鳳陽花鼓戲的唱腔調式和花鼓歌一樣都是以徵、宮、羽三種為主。其次唱段的落腔有時不落於主音,使調式性格不明顯,如:落音在Re的唱段 3 5 2 ,有時會唱成3 5 2 6 ;落音在La的唱段 7 2 6 ,會唱成7 2 6 3 ,造成旋律的不穩定感,以利於唱腔的繼續進行。
另外鳳陽花鼓戲只有男女角色之別,沒有行當之分,尤其女腔則較婉轉抒情,滑音裝飾有濃厚的韻味。經常以喉音造成假聲,及在腔尾以翻高七度或六度的真假聲落腔結合的方式演唱,形成這鳳陽花鼓戲演唱的主要特色。男腔多高亢粗獷,多以散板起腔,而 2/4 3/4 4/4
5/4往往會在同一段唱腔中出現,除『緊板』為1/4拍子外,其它唱腔大多是2/4拍子。切分節奏頻繁,然而多是連續切分,如:x x x x x 屬於典型的節奏拍子。唱詞句多採取上下對偶形式,以變化重覆的方式進行演唱同一音行曲調,如:2 1‧∣1 - 或6 5 ‧∣5 -
的典型音樂調,構成了鳳陽花鼓戲唱腔的鮮明風格。
伴奏樂器
花鼓燈的舞蹈伴奏主要以鑼鼓為主,而鳳陽花鼓戲鑼鼓點以花鼓燈鑼鼓為基礎,其配置與花鼓燈鑼鼓一樣,鑼鼓在整個舞蹈的伴奏中居於支配地位,同時在烘托氣氛,控制節奏,配合演員各種動作的轉換,表達演員思想感情方面,鑼鼓以又其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靈活變化與舞蹈場面相得益彰,發展為生動的整體。
伴奏樂器
鳳陽花鼓戲至今仍只用鑼鼓伴奏而無管弦跟腔。所以主要就是花鼓、大鑼、大鈸,俗稱〝三大件〞。其餘是小鈸、小鏜鑼和脆鑼(俗稱〝巴狗子〞或〝狗鑼〞)。演奏人員四至六人不等。演奏時講究〝人跟鑼,鑼跟人,互相幫襯〞。雖然比較單一,但會於突出鳳陽花鼓戲的風格起著重要作用。
伴奏音樂之運用
未開台前,演奏花鼓燈鑼鼓以招待觀眾,稱為鬧台鑼,如:<老三番>、<老十番>、<鳳凰三點頭>等。開台後,就只用《長鑼》、《短鑼》、《哭皮鑼》幾種,起前奏、間奏和伴奏的作用。
鑼鼓隊中的“鼓手”在演奏時起著領奏和指揮的作用,是鑼鼓樂隊的核心,透過鼓手的手勢變化和鼓點來做到演奏時的“起,呈、轉、收”。鼓手應需熟悉舞蹈,演員一抬腳、一招手,他就知道演員做什麼動作,應打什麼“點子”。能做到每一槌都打在演員的腳步上,演員往往在他的鑼鼓伴奏中得到情緒上的感染,舞跳的更起勁。“鼓手”打的是鼓,而出來的感情。他能隨著情緒的變化,時而把兩手分開,時而把手揚起,時而用“繞槌子”,時而用“轉槌子,使人眼花繚
亂。演奏最低速度激動的時候,他的腳還合著鑼鼓走不同的步伐。“鼓手”充滿激情的演奏,往往使觀眾的腳也開癢,躍躍欲舞。樂隊的演奏情緒也是透過鼓手演奏時情緒,精神氣質來代動,使其達到統一、協調、完美。因此,整個樂隊演奏的水平和風格同鼓手有著直接的關係。
《大鑼》音色渾厚,粗壯,演奏時用“鑼背子“掛著敲。鑼背子用粗樹枝或竹子製作而成,上有五彩繽紛的花朵與仙鶴鳳凰等裝飾品,演奏時既省力,又美觀大方,富有民間特色。
亂。演奏最低速度激動的時候,他的腳還合著鑼鼓走不同的步伐。“鼓手”充滿激情的演奏,往往使觀眾的腳也開癢,躍躍欲舞。樂隊的演奏情緒也是透過鼓手演奏時情緒,精神氣質來代動,使其達到統一、協調、完美。因此,整個樂隊演奏的水平和風格同鼓手有著直接的關係。
《大鑼》音色渾厚,粗壯,演奏時用“鑼背子“掛著敲。鑼背子用粗樹枝或竹子製作而成,上有五彩繽紛的花朵與仙鶴鳳凰等裝飾品,演奏時既省力,又美觀大方,富有民間特色。
《狗鑼》是花鼓燈鑼鼓中最有特色的一件樂器,它音色突出,發音響亮,堅美、風趣、跳躍,演奏時常出現在一樂句之後的弱拍上,大鑼大鈸休止,狗鑼單
獨敲擊,給人以非常突出,有跳出樂隊,咬著不致之感。
獨敲擊,給人以非常突出,有跳出樂隊,咬著不致之感。
《長鑼》主要用於起腔、落腔及演員的上下場,可根據需要延長或壓縮。
《短鑼》主要用作唱腔中的小過門,亦可用於唱段之間的銜接。
《哭皮鑼》主要是為《哭皮子》作幫腔的伴奏用,鑼鼓與唱腔節奏是同步進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